《歲月靜好:蔣勳 日常功課》
作者: 蔣勳
出版社:時報
出版日:2019/12/31
語言:繁體中文
ISBN:9789571356068
叢書系列:作家作品集
規格:平裝 / 320頁 / 13 x 19 x 1.6 cm / 普通級 / 全彩印刷 / 初版
出版地:中國台灣
本書分類:文學小說> 華文創作> 散文
(页面参数仅供参考,具体以实物为准)
內容簡介
我在節氣裡做救贖自己的日常功課。
合十敬慎,為眾生祈福——歲月靜好。
從「立春」到「雨水」,從「驚蟄」到「春分」,從「清明」到「穀雨」,從「立夏」到「小滿」……每兩個星期左右,一次節氣推移,應和著星辰流轉,應和著風起雲湧,應和著潮來潮去,應和著花開花落,日升月沉……
「白露」、「秋分」、「寒露」、「霜降」是我喜愛的四個節氣,早晚有涼風習習,清晨可以在樹葉上看到一粒粒露水,空裡流霜,夜晚可以滅燈看耿耿星河。
「小寒」、「大寒」走過歲月,跟四時依序綻放又依序零落的花朵一一問候。河口漲潮,洶湧澎湃,猶記得青春,熱淚盈眶。此時潮退,一波一波,在沙石泥濘中緩緩迂迴退遁逝去,學會捨離,學會退潮離岸的告別。──蔣勳
美學大師蔣勳以二十四節氣為時序,書寫日常生活中面對人生、面對社會、面對大自然的省思。是他自己的功課,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功課。全書一百餘篇,每一篇都是一帖生活格言,每翻讀一帖,就能得到內在的喜悅與寧定安穩的力量。
蔣勳說:「我應該在節氣推移間,學習聆聽更多生命的對話。」
◆一年之始是立春,要學習「歡欣與溫暖」
蔣勳說:溫潤、柔軟、包容,好像不只是一種色彩,是漫長歲月積累的世世代代信仰的厚重溫暖。
◆盛夏花開是芒種,要學習「慎重與珍惜」
蔣勳說:在時間的劫難中,相遇或告別都有慎重珍惜,有感謝,有祝福,便是生命的修行。
◆深秋寒涼是霜降,要學習「自在喜悅」
蔣勳說:清晨如果早起,日出之前,沿日高川山壑溪澗走,樹叢葉子暗影裡藏著纍纍的柿子,每一顆都飽滿圓熟,每一顆都安靜喜悅,真正的成熟自信是可以這樣無喧譁的啊。
◆歲末隆冬是小寒,要學習「溫和與包容」
蔣勳說:在喧鬧、吵嚷、充斥咒罵攻擊的聲音的時候,也許可以靜靜凝視一朵花慢慢綻放的力量。慈悲的力量,溫和的力量,包容的力量,美的力量。
本書特色
★ 蔣勳首部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之創作,提醒我們可以隨著節氣的變化、四季的遞嬗,從中學習與感悟。每一天都能從有限的生命裡,參悟永恆,進而體會到生而為人的快樂與活著的美好。
★「歲月靜好」是每個人對生活的企盼,也是蔣勳在二○二○年帶給讀者最好的新年禮物與人生禮物。設計典雅,適合隨身攜帶,時時捧讀。
作者介紹
蔣勳
福建長樂人,一九四七年生於西安,成長於台灣。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、藝術研究所畢業,一九七二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。曾任《雄獅》美術月刊主編、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、《聯合文學》社長。
多年來以文、以畫闡釋生活之美與生命之好。寫作小說、散文、詩、藝術史,以及美學論述作品等,深入淺出引領人們進入美的殿堂,並多次舉辦畫展,深獲各界好評。
著有散文《歲月靜好:蔣勳 日常功課》、《雲淡風清》、《說文學之美:品味唐詩》、《說文學之美:感覺宋詞》、《池上日記》、《捨得,捨不得:帶著金剛經旅行》、《肉身供養》、《此生:肉身覺醒》、《此時眾生》、《夢紅樓》、《微塵眾》、《吳哥之美》、《身體美學》、《少年台灣》等;藝術論述《漢字書法之美》、《新編美的曙光》、《美的沉思》、《天地有大美》、《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卷》等;詩作《少年中國》、《母親》、《多情應笑我》、《祝福》、《眼前即是如畫的江山》等;小說《新傳說》、《情不自禁》、《寫給Ly’s M》;有聲書《孤獨六講有聲書》;畫冊《池上印象》等。
目錄
自序 歲月靜好──我的日常功課
春
立春 歡欣與溫暖
雨水 尊重土地
驚蟄 等待甦醒
春分 解放自己
清明 感恩與讚歎
穀雨 聆聽與悲憫
夏
立夏 活出豐盛
小滿 滿足與自省
芒種 慎重與珍惜
夏至 回歸單純
小暑 靜默與微笑
大暑 靜定謙遜
秋
立秋 專心凝視
處暑 記憶歲月
白露 讓心篤定
秋分 清明與謙卑
寒露 上善若水
霜降 自在喜悅
冬
立冬 祝福生命
小雪 儲存隱忍
大雪 覺察與接納
冬至 根本的力量
小寒 溫和與包容
大寒 倍萬自愛
內容试阅
驚蟄 等待甦醒
節氣就要交驚蟄了,
蟄伏在土裡沉睡的生命都要驚醒,
從寒冷黑暗裡探出頭來,
翻個身,驚奇訝異,
笑看著大地上新新的春光。
我應該在節氣推移間,學習聆聽更多生命的對話
連續幾天都在觀看北方冬天的樹。在南方的島嶼長大,很少有機會看到樹葉全落光的寒林景象。有樹葉的樹,樹葉濃密的樹,樹葉長得快的樹,枝幹多被遮蔽了,不容易觀察一棵樹的主幹如何分出眾多杈枒細枝的秩序。
樹葉多,濃蔭蓊鬱婆娑,北國寒林,落葉後,樹枝的線條卻簡單潔淨,好像生命擺脫了多餘瑣碎,回到本質的單純靜定。
宋朝山水有「寒林」一格,像李成就以畫寒林出名,可惜李成真跡傳世不多,後人理解不深。
大自然的生命和節氣對話,春天多雨水,陽光溫暖,便多發枝葉。入秋入冬,北國氣溫驟降,乾冷飄雪,一棵樹要在嚴寒冷峻的狂風暴雪中生存,必須捨離所有的葉片,把養分儲存到根和主幹,才能度過寒冬,用數個月的隱忍等待下一個春天的「復活」。
歐洲宗教有「復活節」,北方漫長的寒林枯枝景象,使春天來的時候特別顯得喜悅。
連日來,晨跑的人都停下來,抬頭看樹梢高處一點一點剛剛發芽的閃耀的新綠,冬天要過去了,人們臉上也流露著微笑的光。
寒冷使生命嚴峻、堅毅、冷靜,這是在南國島嶼的溫暖中長大的我應該更謙卑學習的吧!
我應該在節氣推移間,學習聆聽更多生命的對話。
清明 感恩與讚歎
四月五日清明,清晨五時十分為父母誦《金剛經》。
約五時四十五分出門,在明亮晨曦裡去看正在茁長的稻秧,
映著天光的水田,閃亮的綠色稻禾,
每一片稻葉都彷彿努力張開,享受陽光的照拂溫暖,
每一株都像孩童歡欣鼓舞的小手,召喚春天的喜悅。
陽光、水、土地,生命需要的滋養,都在眼前。
安靜等待自己花季的時刻
春分到清明,苦楝、杜鵑、白流蘇、木棉、刺桐,都陸續盛放,奼紫嫣紅,今年的春天是特別繽紛的。
河岸邊只有一棵大鳳凰木還是上一個冬天枯枝杈枒模樣,有點孤淒。
這一株高大的鳳凰木,花開時應該已經到夏天七、八月了吧。*近幾日它也感覺到春天來了,在彎垂又向上仰起的枝梢頂端冒出了一簇綠色新葉,迎向曙光,彷彿從長長的睡眠中開始慢慢甦醒了。